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9:44    次浏览
最近与5岁的小侄子呆了几天,是我爱人哥哥的儿子,喊我姑父,他从湖南过来,这个小男孩,活力无限,他妈妈说:这孩子,我怀疑是多动症呢。刚见到他,特别喜欢,因为特别活泼可爱,说很多很有童真的话。我带他坐电梯,进了电梯之后,他突然趴在地下,我吓了一跳。他告诉我:姑父,我是小蚂蚁,爬呀爬。 我哈哈大笑。每一个做父母的大概都经历过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快乐。当然也有苦恼,比如,他要用我的平板电脑看动画片,看动画片就看吧,要看“好兔满”,我说什么“好兔满”,听明白是“奥特曼”之后,那就看吧,结果还没看一分钟,就要换,具体换哪个版本的“奥特曼”也说不明白,总之,就是要换,一分钟,两分钟就要换,自己还不会换,总是跑过来找我,我还不能不耐心,不耐心他还着急。 讲道理,根本讲不进去。即便听话了,几分钟之后,就又回去了。把我气急了之后,我就“暴力”了一下。小侄子哭的哇哇的,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。我无法面对爱人的哥哥和嫂子了。结果,大人是很理解,告诉我说:孩子太调皮了,在家里也是没少挨打。 没过五分钟,孩子自己没事了,又凑过来找我玩,要吃披萨,还要吃肯德基,拿着肯德基的汉堡说:姑父,我下次还要吃这个海绵宝宝。重归于好后,孩子还是缠着我,让我给他放奥特曼,最要命的是,他要你陪着他看。看着他一个招式一个招式的学着奥特曼的姿势,还把我当做小怪兽的认真样子,我真的受不了。我还忙着呢,我要写东西呢,我还有很多事情呢。 孩子可不管这些,他觉得我是他唯一的玩伴,过了三分钟就会过来找我,一定要我陪他看奥特曼,还非常兴奋的告诉我,这个是迪迦奥特曼,那个是赛文奥特曼。为什么不能自己看呢?不就是动画片吗,你喜欢自己看就行了啊,要拉着我看干什么呢?这个时候,一切教育理论都成了理论,你心头的情绪就变成了,啊,天呐,我要出去透透气,或者我真的想打他两下。 猛然想起来,在《教子金典》这本书里面有个家长教育孩子的案例:爸爸妈妈陪孩子出去玩,回家后,孩子在客厅玩,父母在厨房一块做饭,孩子无缘无故的就开始闹脾气。妈妈突然明白:孩子需要陪伴,父母要在他的身边,给他安全感,不然就会有焦虑。焦虑时,就会有莫名其妙的情绪。我突然就明白了,小侄子从湖南过来,虽然跟在母亲身边,但是因为母亲忙着其他事情,在我家里,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和他玩的人,这个时候,他需要有人陪伴,不然就会很难受,难受的找揍。我果然轻轻的打了他。 他在家里也是这样的模式:到处惹事生非,故意玩的夸张,然后妈妈过来打他,他再闹上一通。这个方式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,看来是小男孩的妈妈,我爱人的嫂子太忙,无暇顾及给孩子更多的陪伴,尤其是一块互动的玩法。我和小男孩能玩到一起去了。比如他扮演小蚂蚁,我还和他一块扮演飞马,变形金刚,巨神战击队,他和我在一起玩的时候,是真心的玩,所以总是缠着我,让我不断的换动画片,让我不断的陪着他。他用变化的花样,引起我的关注,积累陪伴的时间。 当我心中愿意和他一块玩的时候,他是如此的快乐,当我有事情,陷入焦虑的时候,他是如此的烦人。所以,小男孩总是在成人眼中是调皮的,是多动的,是容易大哭大闹的。这个过程,其实是对孩子的关注程度、陪伴程度是否到位,是否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与满足感。突然想明白了这点,我与小侄子商议好,我和他一块玩20分钟,我满足他各种要求,但是20分钟之后,我要忙我自己的事情。 小侄子同意了,我和他一块看奥特曼,我觉得,奥特曼这个动画片还是挺有意思的,他沉浸在动画片的世界中,或者沉浸在换动画片的过程中,对于我来说,都不用评价是非对错,仅仅是陪伴。 这样的20分钟之后,我才真的能够做自己的事情,他也努力地克制自己,不过来找我,虽然没有完全克制住,但是我能感受到,约定对他还是有力量的,多动的孩子,也并非真的完全管不住自己,很多时候,多动不过是焦虑的感受与吸引注意力的结合体而已。教育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,而有质量的陪伴,能够意识到陪伴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,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,不断觉察、觉醒的认知自己。